2020年11月1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正式表決通過,修訂后的《著作權法》共六章、六十七條,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此次修訂距上一次修訂剛好十年。十年間,科技的飛躍發展,為作品傳播和文化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著作權法》的修訂是滿足現實的需要,也是對司法實踐成果的吸收。結合實踐,本文對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的八大亮點,作如下解讀。
一、增加懲罰性賠償制度,明確法定賠償數額下限為500元,上限提高至500萬元
新《著作權法》規定,“對故意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情節嚴重的,可以在按照上述方法確定數額的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給予賠償。”這一規定與《民法典》第1185條規定的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一脈相承,與《商標法》第63條、《專利法》第71條、《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7條基本一致。《著作權法》中增加懲罰性賠償制度,意味著在知識產權領域懲罰性賠償制度已經較為全面的建立(見下圖)。
那么,懲罰性賠償制度在著作權案件中應當如何適用?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出版的《民法典理解與適用(侵權責任編)》(P191-201)的理解,知識產權侵權賠償仍要堅持“以補償救濟為原則,以懲罰性賠償為補充”。懲罰性賠償是高壓線,防止司法不當干預市場經濟活動。司法實踐中,應當在當事人主張適用的前提下,根據懲罰性賠償適用的構成要件進行適用、論證。
此外,此次修訂明確了侵犯著作權的法定賠償數額下限為500元,上限提高到500萬元。這一規定在此前的一審、二審公開征求意見稿中并未涉及。這一規定,有利于遏制現階段圖片、字體等類型糾紛頻發但賠償金額過少的侵權現象,推動社會形成尊重版權,尊重創新創造的氛圍。
二、新增“視聽作品”類型,為互聯網文化產業健康發展護航
新《著作權法》將“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及其他視聽作品”“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統一改稱為視聽作品。這種變化反映了產業界迅速發展對著作權帶來的挑戰,如短視頻、網絡游戲直播、網絡游戲畫面如何定性等;再如,音樂噴泉、燈光秀、煙花秀等如何定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催生了視聽作品的立法。
但是,新《著作權法》并沒有對視聽作品的定義及構成要件作出規定。解決此問題還需在實踐中總結裁判要點、逐漸形成共識。同時,也應防止視聽作品作為單獨客體類型后的泛化適用。
三、合理擴張廣播權和廣播組織權范圍,痛擊網絡直播侵權亂象
“廣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公開傳播或者轉播作品,以及通過擴音器或者其他傳送符號、聲音、圖像的類似工具向公眾傳播廣播的作品的權利,但不包括本款第十二項規定的權利;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使公眾可以在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修改信息網絡傳播權和廣播權的定義,回應了當前較為突出的網絡直播著作權侵權問題。通過本次修法,不論是體育賽事網絡實時轉播、網絡直播、網絡定時播放抑或是網絡主播未經許可翻唱、掛播他人作品的行為,均可以依法對其進行規制。
四、修改作品定義,作品客體類型開放
十年來,信息網絡技術飛速發展,文化產業也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作品傳播方式與過去相比變化很大。修訂前的《著作權法》僅列舉八種具體作品類型,而對于作品的定義是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中進一步做出了解釋。本次修訂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了作品的定義,并將“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這一兜底條款修改為“符合作品特征的其他智力成果”,突破了作品類型法定原則,形成作品客體類型開放的格局。
五、明確合作作品的著作權歸屬
新《著作權法》對合作作品進行了修改,即“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出質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沒有參加創作的人,不能成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突出強調有共同創作的主觀意圖和實質性的創作行為,如果僅是對原作品做一些簡單的輔助性工作,不能認定為合作作者。這樣規定,一方面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另一方面,無正當理由不得妨礙作品的正常傳播,所得收益歸所有的合作作者。這既保障了作者的經濟收益,又不妨礙作品的正常傳播流通。
六、規定演員職務表演權利歸屬
新《著作權法》增加了演員職務表演,即演員為完成本演出單位的演出任務進行的表演為職務表演,演員享有表明身份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權利,其他權利歸屬由當事人約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職務表演的權利由演出單位享有。
相較于演出單位,演員一般較為弱勢,因此應當從立法上對演員的權利予以強化,突出表演作品的人身屬性。同時,明確演員除表明身份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權利外,其他權利也可以進行約定,并非當然歸演出單位享有。盡管立法上作了有利于保障演員權益的傾斜,但能否真正得到保障還有待實踐檢驗。
七、明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法人,規范管理,信息公開
依法設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法人,被授權后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并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根據授權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費。使用費收取標準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和使用者代表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可以向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申請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應當將使用費收取和轉付、管理費提取和使用、使用費未分配部分等情況定期向社會公布,并應當建立權利信息查詢系統,供權利人和使用者查詢。國家著作權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進行監督、管理。
新增的規定,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定性上其屬于非營利法人,不得以營利為目的進行著作權的管理。而收費標準以協商為主,協商不成的可以申請裁決或訴訟。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需要加快建立權利信息查詢系統,完善我國著作權許可交易的短板,同時,信息透明公開,接受公眾監督。
八、凸顯對閱讀障礙者的關愛
新《著作權法》中,增加“以閱讀障礙者能夠感知的方式向其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為合理使用的法定情形,凸顯對殘障人士的關愛,體現著作權修法的人文關懷和溫暖。同時,新《著作權法》將盲人改為閱讀障礙者,并且不再限制作品類型,讓閱讀障礙者能感知的方式使用作品,讓殘障人士在立法上得到更多的關愛,有更多的機會享受到多姿多彩的文化。相信立法的善良會帶動社會的善良,將來會有專業的機構為殘障人士服務,讓他們以他們能感知的方式感知到不同類別的作品。
九、結語
法律的修改并非追求所有人的滿意,而僅僅是平衡各方利益。知識產權法這一點尤為突出。被譽為“十年磨一劍”的著作權法已經成品,而如何解釋條文是所有著作權應用者的首要學習任務。相信,隨著知識產權共同體的不懈努力,對《著作權法》核心概念、核心法條、核心條款將會有逐步共識的理解,在解釋中推進著作權法理論和實踐水平的提升。
(來源:中國民商法律網、知產力)